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1845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不同于中国文人宦海沉浮后的避世隐居,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梭罗让我想起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海子。海子在卧轨而去的时候,书包里就有这本《瓦尔登湖》,海子未必是不爱生活,也许他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他也像梭罗一样,他觉得时候够了,他就去了。只不过他去了另一个天堂,那里也可有像瓦尔登湖一般的美景?
梭罗与海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这一段话,恰能很好地描述他们。
我在想:如果我像梭罗一样淡泊,又有他那样的能力与天赋,像他那样真正知足,也许我就不会烦恼了吧。但我很希望能报答父母,很希望能让他们感受更好的世界,希望可以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带他们去世界各地周游。这是一个普通的子女最普通的愿望了吧。可是如果我要选择淡泊,我就没法实现这些。长大了总要面对一些东西,再加上这个世界的现实。自己的衣食住行,父母的养老,还有人生中的意外与伤病。即使父母表示不需我负担,我只需照顾好自己,可是我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我想帮助那些可怜的人,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我希望从富人那里赚钱,然后给那些穷人以帮助。
好在,在不停的游走之中,我已渐渐找到了平衡。我现在要努力学习,以后要努力工作,但这些和我追求的平静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我不想接受庸碌的生活。而我的不庸碌,则是我不要过着一生无趣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对于梭罗,在松林中漫步是那么惬意,眼前的一切就是一种享受,但对无暇于此的人就是另一种感受了,乱七八糟的枯枝烂叶有什么美可言。就像清楚自己光环加身的人是不同于常人的,不应是迷信,大概是一种幻想,想象力过于丰富的人吧。
柏克农庄是个幽静广阔的地方,有一家人在这里租了田地与破屋,虽然能挣得面包和牛奶及其他一些饮食,可为了这些,他们就要没命地干活,身体能量消耗殆尽就会吃更多的食物来补充,也不是很划算。但这家人还是觉得值得,他们哪里知道自己要负担得到政府庇护的各种耗费。其实不用这样拼命的劳作,他们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只要换一种生存方式,比如垂钓等有趣休闲又能有所收获的方式。生活需要技巧,拼命虽然勇敢,如果不加计算,在生活面前就可能会失败。就连他们的饮水也没有湖水好喝,非常浑浊。
对于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像梭罗那样游荡着生活似乎不值得,但当人看到梭罗眼前的景色,感受在旷野中享受到的美好感觉时,谁还能有什么反驳呢?他无牵无挂,随处为家,按天性自然成长,生命像常年的绿植一样鲜活。在空旷的野外,生活不是枷锁,是休闲游乐,用物质谋生但不为占有物质。世人却把自身包裹起来,锁进了各式各样的屋子里,怎么能不成为生活的奴隶?
人们本该探索真知,洁身自好,寻找自己高贵的灵魂,体验人生的新奇有益的感觉,却每日为生计辛劳,疲惫不堪,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不要用继承下来的旧方式在如今迥异的世界里谋生,在生存面前,人们要勇于探索,向未知领域挑战,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读完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而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就是瓦尔登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人独居,与鸟为伴,与鱼为邻,全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中。一人独白,不断的追求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鱼龙混扎没有鸡毛蒜皮,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发问自我反思,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与安静,读者无从体会。
当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日趋发达,物欲愈发膨胀,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越来越多,但作者却在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宁可做一个与当下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选择独处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需要放下太多杂念太多东西才能做出的决定。每日与飞鸟对唱,与鱼溪水,小日子甚是潇洒,时常羡慕那先说走就走的人,因为总是觉得自己被生活所禁锢,被家庭被工作被其他事所困,我们太追求物欲及感官体验,精神追求逐渐贫瘠,用作者的话说那就是“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瓦尔登湖这本书阐释了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完美生活,是现代人眼中的诗和远方,能让人忘却眼前的苟且并沉浸在作者描述的美好生活中。有时候看一本书就是体验一种感觉,仅仅是体会那种宁静与淡然,就像文中阅读一章所说:“大多数人学会阅读,仅仅为了得到一丁点儿方便,有如他们学会阿拉伯数字,只是为了记账,免得做生意时上当受骗;对于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练习的阅读,他们就知之甚少,乃至于一无所知了;但是,从高尚的意义上来说,唯有这样才算是阅读,断断乎不是像奢侈品那样吸引我们的阅读,也不是使我们更高贵的官能昏昏欲睡的阅读,而是恰恰相反,我们不得不踮起脚尖去阅读,把我们最警觉、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阅读”。读书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把最警觉、最清醒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4几周以来没有动笔,让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成功为什么只是绝对的少数,原因只有一个:对梦想的绝对追求。反之被生活的苟且打败得狼狈不堪。
我自认为是毅力比较强的一个,但在小宝的啼哭声中,在堆积如山的工作面前,我所挚爱的兴趣也只能退让一边。没有完整的时间让我静下心来,更找不到灵感。看书就成了在零碎的时间里最好的填补。
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书上的序言提到: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尽管我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依旧没有读懂这本需要安静的书。就摘抄一些经典名句,不为影响你,只是证明我来过。
1、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2、我要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 ……此处隐藏8044个字……做过很多很多事情。语言的对白,三毛的情感变化,周边环境的刻画,三毛她一直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看着这个世界,记录自己的生活。发自于内心的文字就这么深深的打动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我们大多数无法拥有如三毛般的又单调又丰富的生活,但当我们走进书中,奇特的感觉已让人满足。
二、有感而发,发人省醒
撒哈拉沙漠相比大多数城市,居住的人并不多,但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也有事故。那个年纪轻轻就结婚的十岁女孩姑卡,被人粗暴地拉上车却被当地居民看做是好样的,在结婚初夜被公然暴力地夺去贞操却让屋外的男人欢呼,这是封建落后的传统习俗,以致姑卡宁愿服用避孕药来暂时逃避过早的婚姻生活。这是三毛无法去改变的,而我们也同样只有无尽的唏嘘。怜惜弱者命运的同时,也感慨于自己现在较为民主自由和谐的生活。人,要懂得珍惜啊。
另外还有一个哑奴的故事,让我印象很深。三毛和荷西一次去当地财主家里做客,认识了一个不满十岁的男孩,财主的奴隶,谦逊有礼,完全没有那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生活状态。机缘巧合,他们认识了男孩一家子人,男孩同样是奴隶
但是很有才干的父亲,一个哑奴,老实巴交有点痴傻的母亲,一个普通女人。生性善良的三毛给予了那一家子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礼尚往来,哑奴也为三毛家里的装修助一臂之力。可恨的是,奴隶交易在撒哈拉是合法的,奴隶被财主派出去打工挣钱,奴隶得到的只有一点点。因着当地的法律,哑奴一家无法成为自由人,而哑奴因他过人的种植才能被财主卖给另一个奴隶主去绿洲发展农业。最后的最后,哑奴得到了三毛赠与的毯子和钱,挣扎的狂奔回家,跌跌撞撞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留给这个家他所能留下的唯一,茫然地被拖着拽着走向未知的未来。而这同样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一家人被迫分离,弱小的妻儿,有才干的男主人,无法脱离的禁锢。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哑奴他的心是自由的是温暖的,不知他们是否已被拯救。三毛以她的视角,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无声抨击封建落后的沙漠社会,并不犀利讽刺的文字透露出的意味更为深长。世界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可地区发展的进程是不同的,从小的地方看大的世界,世界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并不是很多,但在情况允许之下,施以援手,留给这个世界不幸的人们一点点温暖,我相信,终究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三、粗知初识,人性魅力
通过一期电视节目粗知三毛,通过一本书初识三毛,三毛与众不同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独特的人性魅力。在三毛的故事中,三毛作为各种事件的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是较为感性的。她可以默默接受邻居们的索取不求太大的回报,她可以尽可能帮助需要的人,她会为了生计和丈夫奔赴遥远的海边打渔,她会劝导陷入无果虚假的爱情的杂货店店主的弟弟,她还会在那动荡的社会默默支持站起来可力量薄弱的撒哈拉威人。她不排斥并不公平的社会,而是尽力的去融入它,她无法改变很多很多,但也不会因此抛弃自己的本心。当爱情转变成为亲情,热烈变为平淡,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些许的有钱任性,即使入不敷出也坚持对荷西不动用父亲寄来的钱财的承诺。她感受着这个世界,而我们跟随着她,感受着另一边的世界,不同于我们身处的地方。
拙劣的文字难以表达我的内心,唯一能肯定的事,我为自己阅读了这本书而感到幸运。三毛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本本去品读去体会,我相信我还能看到悟到很多很多。
20xx.12.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读《瓦尔登湖》绝对是一场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灵的洗涤。作者梭罗会带你领悟自然的美妙。那远离尘世的喧嚣的宁静,会带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纯真闲适的农耕时代。一捧起这本书,我便不忍合上了,满篇我生疏、甚至闻所未闻的词汇令我大开眼界,而通篇所贯彻的静,是那样的澄澈、恬淡,那样的令人向往。
这是一个奇妙无比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罗亲手在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个小木屋,且生活了两年之久。这两年里,他亲自耕种,做面包不用酵母,而是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方式—只用面粉和水便能做出面包的方式。书中还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像极了一个满腹经纶,有着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后辈徐徐讲述着他的一生。
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却更突显了作者生活的朴实与真实。作者追求着孤独,并在孤独的环境中寻找最真实、最初时的自己。那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婴儿般无邪的自己。
现实中的我们,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却不曾想过:为什么奔跑?为了金钱?为了名利?抑或是为了受人尊崇?其实深入点看来,这些“为了”的根本,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在我看来,所谓更好的生活,并非是住在高楼大厦里,吃着上好的餐点,喝着过滤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绝所有病菌。而是住在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大嚼刚采来的自己种植的蔬菜,饮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嗒嗒”声,与虫儿鸟儿嬉戏玩耍,可以与一片落叶同舞,可以与一只黄鹂和声,可以听一阵微风讲述久远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罗所说:“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对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则是清醒。没有了钱,或许我们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清澈如瓦尔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边有着另一个过着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会时刻守护着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点灰尘,也不会让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尘埃掩盖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梭罗这样说。没错,去试着在心房上耕种希望,试着在湖中发现银色、黑色的鳕鱼,在它结冰、解冻时,记下精确的日期。探险去吧!去找到最忠诚的你!
请记住,可爱的人们,不论你在城市或是乡村,不论你是否拥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湖,一定记得,不要让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让它像迷宫般九曲折回,不要让你鲜红的热血归为死水。不要让自己染上尘世的污浊,让真实的自己活过一生,希望那早已干涸的瓦尔登湖,倒映出来的,是孩子般的面庞,是喜欢现在的自己的你。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现代化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水泥建筑越来越多,水泥路面尘土减少,但地下水却不断下沉。天空中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着我们的视觉。我们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我们多一些反省,对大自然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是就会多一条后路。人类也会重新回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之中。所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