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7 09:49:53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一 ……此处隐藏16113个字……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4

今天我们学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在这次的古诗教学中我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诵读古诗同时,领略诗的意境!在对本班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优美意境。《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上课时还特意配上两幅插图。图一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让幼儿更好的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 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先念了数遍古诗,让幼儿初步感受,再让幼儿轻声的跟诵,紧接着再让幼儿跟着老师的后面开始大声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和幼儿一边读古诗一边做动作,这样便与幼儿记忆。幼儿念得很起劲也很开心,似乎融入了古诗那优美的环境之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较了解,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 接。

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