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反思

时间:2024-12-12 15:33:20
故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教学反思 篇1

【案例描述】:

《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传统课文。其中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语段是语言学习的典型范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三年级大纲学写状物文章的要求,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写水果的作文课。

小学生天性活泼,思维丰富敏捷,富于想象。那么,怎样从作文起步阶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文,进而喜欢作文,对写作感兴趣呢?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看看、尝尝的情境;提供了想象、说说的自我表现的机会,落实到动笔写写的目标中。

课的开始,老师提了一篮水果,对同学说:“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品尝水果,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论自己喜欢的水果。老师借机会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把喜欢吃同一种水果的同学安排在一起.分完水果,老师又说道:“同学们愿不愿意把你拿到的水果介绍给同学。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提示补充。”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使学生养成观察得习惯,提高感知的灵敏度,大大丰富了语言材料。 例如:学生说出:“荔枝圆圆的、红红的。”我就提示他用手摸一摸,他马上补充道:“外面有一层硬硬的壳,而且上面布满了小疙瘩,非常粗糙。 当有的学生说:“苹果皮十分光滑,像涂了一层蜡。”老师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评价。“这个同学说的好吗 ?好在哪里?”学生马上评出,好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继续点拨,不仅好在语言的表达,而且他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就这样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于是,学生边观察苹果,边说:“苹果圆圆的,像一个小皮球;苹果红红的,像小姑娘红红的脸蛋 。”边观察香蕉,边说:“香蕉弯弯的,像一座小桥 ;像雨后天上的彩虹;香蕉黄黄的,像天上的月牙。”学生说的多了,便千篇一律起来。这时,老师提示学生在《杨梅》一文中,作者写杨梅的形状时用了比较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荔枝圆圆的,如乒乓球一样大小。”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种方法

老师再次提示在杨梅一文中,作者不仅写了亲眼看到的,还写了亲口尝到的滋味。请同学们尝尝水果的味道,细嚼慢咽,然后说说吃在嘴里的感觉。如:“剥掉荔枝的果皮,咬一口乳白色的果肉。透明的汁水顿时从舌尖一直甜到嗓子里。”学生感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着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的生动性会激励他们的兴趣,推动和启发孩子们去积极寻找准确、生动的词语来表达形象。

在观察过程中,结合鲜明的知觉形象,不仅丰富学生的词汇,还要发展连贯性的语言。在说香蕉颜色的变化时,提示学生用上《杨梅》一文中表示顺序的词。于是,学生说道:“香蕉先是绿色的,随后又青变黄,最后便成了金黄色。熟透的香蕉又香又甜,叫人越吃越爱吃。”一边说话一边评价,学生能够指出简单的语病。例如:谁说的话词语重复;哪个词用在这里不合适;谁的话让人听不明白等等。

【案例反思】:

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已经能够用连贯、通顺的语言,详细、生动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如下:

我喜欢吃香蕉。香蕉就像半个月亮一样。它有两种颜色:有的香蕉是青色的,有的香蕉是黄色的。香蕉的表皮十分光滑,吃起来也不用麻烦。只要把皮剥掉,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甜、又软又滑的果肉。就连没有牙的老奶奶都可以享受着香甜的味道。如果香蕉皮是绿色的话,你可千万别吃,因为这样的香蕉吃起来又酸又涩。不过你不要着急,只要在家放几天就可以吃了。熟透的香蕉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喜欢桔子。它圆圆的和苹果一样大小。桔子先是绿色的,然后渐渐地从绿色变成桔黄色。如果把桔黄色的皮剥开,就能看见一瓣儿一瓣儿的桔子围在一起掰一瓣儿放进嘴里,嘴唇上和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桔黄色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桔子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想吃。我知道桔子里含有维生素,多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秋天,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苹果圆圆的和茄子一样大小。苹果先是青的,随后变成青红色,最后变成深红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青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青嫩的汁水。没有熟透的苹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十分的喜爱。

这样的语言训练,通过感官的开发,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用眼睛去判断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甚至更多;学会用舌头去品尝酸、甜、苦、辣。利用感官的开发,刺激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在倾听叙述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欣赏、品味和评价。什么样的语言更准确,什么样的语言更生动,什么样的语言更耐人寻味,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与众不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打开五官,就打开五彩的世界!今天,学生所能看到的还只是一片叶子,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透过叶子看到繁茂的大树,甚至气象万千的森林。

  故乡教学反思 篇2

【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也是传统的散文名篇,有利于课内外结合,凸现大语文观,使学生真正步入学习语言文字和审美鉴赏的殿堂堂。

我把本课定位为散文鉴赏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教学目标定为读作者眼中的清秋之美,品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悟人生悲凉的心境。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在美读中体验内涵,在品读中感悟感情,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

从标题《故都的秋》中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图。以散文的“神”──“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

问题: “故都的秋”究竟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呢?

《故都的秋》中描写五幅画面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在文本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和所集中的段落,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

学生基本能找出原句,清,静,悲凉。这是全篇的“文眼”和散文的“神”。

部分学生找出了相关的词语和描写“故都的秋”的内容是集中在三至十一自然段。把描写“故都的秋”文段鉴赏引入课堂赏析,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清果。简略分析秋晨院落,赏读“秋槐落蕊”文段,深入设问:作者从哪些角度写“秋槐落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教师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引导总结。

……此处隐藏9212个字……调、语气、语速的确定等等,使语言更具生命力,更具有交际价值,更具有表现力。不仅有巩固积累的作用,而且具有增殖作用。

因此,我在设计《啊,故乡那轮明月》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作了这方面的尝试

一、以说话练习为载体,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啊,故乡那轮明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月夜的景色,情感强烈。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多篇类似的课文,所以对体会作者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思想感情并不困难,因此,根据本课语言优美这一特点,我将重点落在了对语言的运用和积累上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感受到故乡的月夜是“美”的,此时,如果单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故乡月美的语言交流后进行机械的记忆学生既感到枯操乏味,同时又不能达到运用目的,这些语言最终还是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因此,我以第三小节为突破口,设计了以下的说话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练习说话。

仲夏夜,我漫步在海滩边。只见_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我继续____________________向前走去。

我对学生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首先看着书完成练习,课堂上学生很快完成了这个要求。接着,我要求学生不看书完成,这是一个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地过程,是我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又出色地完成了,其他同学在这些同学的带动下,也完成了。最后,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有感情地完成这一说话练习,由于学生已经将这些语言内化自己地语言了,已能感悟到其中蕴涵的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之情,因此完成这一要求并不感到困难,当我听到同学们声情并茅的朗诵时,我欣慰我这一设计成功了。

在学完正篇课文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

故乡的那轮明月总是最美的,她时刻萦系着我思想的心。像一个色彩斑斓的梦,看一眼,都让我如痴如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用文中优美的语句对故乡的月夜进行描述,可以对一个季节描述,也可以对四个季节作一番描述。原来设计时,我估计因为我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总体不高,很多学生最多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描写。但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对四个季节进行了描写,让我再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仿写,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选择重组。

课文学完后,学生对这片课文中描写月光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也能根据教师铺设的“桥梁”运用这些语言。但在平时的写作中,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语言,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语境,引导学生学会对这些已经积累的语言进行选择重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今晚的月色真美啊!

但在上这节课时,正缝过完中秋节,于是我将练习改为:中秋之夜,我在小区中散步,。

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课文3——6小节的任何一节,进行仿写。因为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又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感到不困难。我发现学生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根据自己的需要都运用到习作中去了。例如,有的学生写到:“碎银似的月光倾洒在小曲宁静的小道上。”其中“碎银似的”、“倾洒”是课文中的词语;有的学生这样写:“没有一丝云彩的夜空中挂着大玉盘似的明月,如银如水的月光倾洒下来,树叶看上去更绿了,像涂上了一层油。”虽然学生对语言的选择重组还不够娴熟,但我觉得他们已经开始起步了,教师只要引导得好,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通过这节课,让我得到一些启示,平时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总感到他们肚内空空,语言乏味平淡,虽然也让学生作一些摘抄,背一些好词佳句,但效果甚微,我想这中间可能缺少一座桥梁,这些*机械记忆的好词佳句无法通过桥梁真真为学生所用。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帮助学生架起这座桥梁,就从我从学生每天要学的语文课文开始。

  故乡教学反思 篇13

《故乡》作为经典作品,有很多优秀教师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而且也有很多经典的案例,但是各个教学设计也常常离不开人物分析和主题分析。而且由于文章很长,一般需要三课时才能解决。

我反复阅读文章,虽然这样的文章自己也已经上了多次,但是每次总是有新的感受和触动。本教学设计从理念和文章处理上希望有以下几个突破。

1。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到了初三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参与我们的课堂,哪怕是很简单的内容也不愿意,因此想通过小组学习和导学形式,逼迫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一点我觉得效果也是可以的。

2。努力想让学生思考,尽可能让教师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让学生自主去感受、体会和表达,那样虽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师虽然精彩的分析,实际上效果更好。不过在本节课中,这方面的目标没有达成,学生的思维容量不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不到位。

课文解读方面:

1,。努力想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以“悲哀”为情感基调,分析悲哀的具体原因,然后过渡到环境描写和人物分析来。

2。人物分析想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再度深入文本,自主比较分析闰土的前后变化,从而归结人物命运的原因,直至挖掘文章主题。

不过设想虽好,但是操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教学流程不够流畅,学生表现不够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切入不够明确,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把握,由于学生未能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仅仅两段文章的朗读,未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导致时间浪费,教学流程堵塞。

2。学生学情了解的还是不够准确。情感基调的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等都没有设想的那样顺畅,对学生学情有一定的高估,还有小小组形式使得个别原本上课比较积极地学生表现机会不足,无法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

今天的课对人物分析进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还是非常有效,精读描写中年闰土的语言,学生的反应良好。说明细读文本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但是如何实践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故乡教学反思 篇14

歌曲《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音乐通俗易懂,格调高雅,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感情真挚,节奏严谨,结构简洁,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

在讲授歌曲时,播放课件,在《大海啊故乡》的伴奏音乐下,一副副美丽的大海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孩子们仿佛来到了大海边,感受大海那份情怀。自然的引出课题,通过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让学生随着音乐划拍哼唱旋律,随伴奏演唱歌曲,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整体把握歌曲的风格及歌曲的主题思想;在歌曲的艺术处理时一个是注意了主导节奏,另一个是重复“大海啊,故乡”情绪的不同层次,每重复一次感情的发展就更进一步,从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深华—怀恋之情,从而更好地表达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在同学熟悉歌曲的情况下聆听了英文歌词。效果很好。

整堂课,同学们表现积极,能按要求来演唱歌曲,在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利用下使得整节课,一气呵成,学生们比较喜欢这种形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合理的用多媒体课件。

《故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